我在偏鄉的一所小學社團教授科學課程。有一位小二女同學,因為喜歡我的課,不知從何時開始,便親暱地稱呼我「爸爸」。當時正值我身處在人生低潮之際,給我帶來無數的溫暖與希望。至今,每當想起這段緣分,我仍沉浸在這份幸福感中。
這位小女生從小五開始,每次上課前,總會跑到我身邊,好奇地問:「今天要上什麼課?」當我拿出範例教具後,她便在一旁協助我進行教學,逐漸成為我的小助手。畢業前,她甚至為我的科學叢書撰寫序文,讓我倍感欣慰。
她上國中時,入選資賦優異生行列;到了大學入學指考,物理考了 97 分、化學 77 分,這兩科成績遠超大多數的考生(乘以三倍加權分數後,差分高達近500分),最終順利進入臺大大氣科學系。
大二那年暑假,我邀請她到夏令營隊上,與學員們分享「如何讀好書、考進名校」。她提出了三點建議:
第一點: 發揮自己的專長,例如她便善用自己在理化科目的優勢。
第二點: 多參與各項服務工作,例如擔任科學志工或臺大禮賓生。
第三點: 哎呀!她講到這裡,我竟然忘記了,容後再報告吧!
這孩子每年教師節或父親節,偶爾都會寄來賀卡,送上祝福,讓我備感溫暖。
大二時,她申請轉入電機系並成功錄取,之後更前往德國當交換生,還時常傳來她用德語進行現場直播的 YouTube 影片。畢業後,她回到彰化擔任小學代課老師,同時準備研究所考試。一年後,她如願回到母校,繼續當臺大的學生,展開人生新的篇章……。